【學佛修行分享】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會有定力可言了!



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會有定力可言了
佛教正法 2017-11-20 10:42:40

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会有定力可言了

每隔一陣子,都會看到新進人員願意瞭解踏入甚至開始 依照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來學佛修行,會替他們感到高興。每當有人問起怎麼會來學佛……,這時候就會回想到,自己從剛開始接觸、瞭解佛教、一路到現在的過程。

首先要感恩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、 諸佛菩薩的保佑,讓自己一路上沒有走偏走歪,到現在還能在如來正法學習成長。當然在這學習的過程中,有進有退,就如有一盤法音《在修行橋的中界線上選擇》的內容一樣,其實在進退過程中,都是自己的判斷、選擇、取捨。 嚴格來說,都只跟自己有關,跟其他人毫無關係的。一開始會這麼想,那是誰誰誰他怎樣,或是那時的環境氣氛如何如何……,難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順遂、不如意,與家人、朋友……等等的相處都不會影響到嗎?跟其他人沒關係嗎?到目前的經驗,有時還是會這麼想,還是會被他人跟環境影響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還有“我”在,是因為跟自己在意的“點”有關。

“點”是什麼?就是觀念。有好的觀念,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就有了行為準則可以依循,不容易走偏,犯錯。就像開車,或是打電動一樣,很多需要注意的關鍵,依照著規範和準則去做,很多事都會很輕鬆地安全完成。那觀念從何而來呢?一般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外乎長輩和家長的教導、學校的教育、朋友的影響,再經過自己的吸收、喜好、判斷、選擇取捨後而來的。那在學習佛教方面呢?現在的我們非常幸運,有 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可以恭聞,有帕母的《六論》可以恭讀,在公告中、在師兄師姐分享中的文章中,還有許許多多活生生好的及不好的例子,在你我之間可以參考。學習和見證到的,經歷過的這些經驗,會讓觀念更加正確,在行持的路上更加的穩踏,不易有偏失,如此便知道什麼是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。正因為正知正見的觀念建立起來了,讓我們在這路上比起一般人更穩,更快,更順,更幸福,前提是要自己心甘情願依照的做。
 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会有定力可言了
初遇到佛教之時,常常會看到海報,報章雜誌,電視臺等等說哪位法師不錯,哪位法師講得好,就會找相關的書籍來看,找錄音帶來聽。對當時的自己來說,覺得好像真的不錯,但是有時好像又會覺得有點說不上來怪怪的,但時間久了也就忘了,就變成似是而非了。但是在開始在恭讀《六論》中的《子必依論》、《入法門論》,還有恭聞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之後,不用多,時間也不用長,正知正見的觀念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,此時再回頭去翻閱以前所接觸的那些書籍,就會發現真的是有差距,而且差距非常大,也就知道真正完整圓融的就在這裡了。從此之後,就會專心在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、《六論》和經典論著上了,其他人的就不會想再接觸了。

有時會聽到有人說:“喔法音、六論,我有聽過,已經看過了……然後……。”自己的經驗,這不是次數問題,而是能瞭解、懂得了多少,吸收了多少,並且能自然而然地不矯作的行持出來,不是刻意勉強的。就好像買需要自己DIY的傢俱,剛開始的時候還看不太懂說明書,看了一遍兩遍後邊摸邊上手,經過多次的經驗後,就會熟能生巧,一下就會組裝,下次再遇到時,就不會是問題了。把時間拉長來看,同樣的法音,經典,不同時間所領受到的也會不同,因為跟自己所經歷經驗的人事物也會有關係,所以要常複習,溫故而知新。但我們花在這上面有多少時間呢?不要說每天,就算是每週好了,在一百六十八個小時中,花在法音、經典、功課的時間比例有多少?一天上班下來,下班後還要吃吃喝喝玩樂一下,回到家後東摸西摸,假日放假休息,想了一下,還真的不多耶……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,要怎麼收穫,就要先怎麼栽種,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。再不加把勁,努力一番,自己還是不容易跳不出這個圈圈。學佛修行可以當作一個事業來看,一個自己給自己的事業,花了多少時間,做了多少事在上面,是可以被檢驗出來。簡單表面的例子像《百字明咒》、大禮拜等四加行,十萬遍依法圓滿了嗎?慚愧慚愧,還沒圓滿呢。

 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会有定力可言了

想到尚未來到菩提會時,以前的共修都是在週六,週末喔,愛玩的我也常常會翹課沒參加。一陣子下來會發現,去玩耍、看電影、在家休息,別人在學習成長,而自己則把時間浪費掉了,毫無成長幫助。這時想到一位朋友,在週末參加完共修的半夜,已經接過好幾次他的電話去警局去保他酒駕出來。還好那時都有參加共修,不然我應該也會接受他的邀約,可能也會在他的車上吧。其實共修要去不去,也不會有人要求和來約束你,因為共修不是學校,公司,或是花錢上課的地方。去不去參加其實是自己對自己的交代和要求。感恩師父提供地方給我們共修,同時有機會貢獻自己綿薄的心力,來服務回向給有需要的人和大眾,利人利己同時培養菩提心行。

寫到這裡想到一件事,第四十號公告《禪修大法》,每天花了多久時間在上面呢?有實踐,有付出,相信一定會有收穫的。希望大家能每天早上起床就來禪坐,可能大家會想:“睡覺時間都不夠了,起來還要弄東弄西哪有時間……。”,試試看,給自己一個機會,把時間再重新安排分配一下,你會發現真的不一樣。像我自己,要上班出門前坐個十分、十五分看時間狀況,一整天下來,可以察覺到自己的念頭起伏,如何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像同事間工作上的配合,工作進度的落後跳票……等等,都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起伏變化,至於如何去處理自己的念頭、情緒,如何去應對那就是看自己了。曾遇到一位朋友,沒有任何宗教信仰。她遭遇一些事後,自己開始找資料開始接觸靜坐,持續下來已經一年多了。這一年多下來,她是越坐越歡喜,也越坐越久。時間短還不愛,為什麼呢?因為前半小時,妄念如雪花般紛飛、亂飄、亂飛,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慢慢的沉澱下來,就可以靜下來,漸入滋味之中。現在她不管怎樣,一天一定會坐一個半小時。在坐的過程中,也會發現,定力來自修行,來於戒律,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會有定力可言了。當然上坐時也要專心,專心在坐,不要想等等還要去哪,還有什麼事沒做要做……等等。坐一陣子下來,初淺的說會發現心會比較靜也會比較穩了,也會慢慢發現很多看事物的視野,角度也會跟以前不一樣了。

 如果失去了日常的修行,就不会有定力可言了

抄一段我喜歡的話: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”所有一切的處事接物,為人、生活、工作、思想、行為等,乃至世間上的起心動念,所有相對事物及意識,都是對自己的行為洗刷。以世間事的一切來磨練自己的修養,更正自己的行為,以自己的行為來應照世間上的諸法,一步一腳印走下去好好修行。時光歲月是不等人的,趁自己還看得下、走得動,還算健康的時候多努力。學佛修行還是需要體力的,很多事情是要去實行、付出才會有結果,就像有一句話: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。”要把所感受、所認知、所瞭解的,轉化成實際的行動才會有助益與幫助的。Stay foolish,stay hungry…,像海綿一樣,努力吸收;像海洋一樣,海納百川;像愚公一樣,達成目標!

佛弟子 建華 合十
2017/8/24
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6490321619636978190/?tt_from=weixin&utm_campaign=client_share&from=groupmessage&app=news_article&utm_source=weixin&iid=17697591629&utm_medium=toutiao_android&wxshare_count=1


※以上文章是個人學佛修行心得,一切法義以 [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為主]

1 則留言: